醫療服務

救疾扶傷 以助困厄

消息

2017 年 8 月 19 日

中醫與道教文化關聯之致辭節錄

20周年回歸紀慶 : 中醫健康講座系列 揭幕禮暨 «常見慢性疾病的中醫防治方法»講座

香港中文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及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黎志添教授
中醫與道教文化關聯之致辭節錄
 

香港政府康文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小組委員會剛公佈了二十項建議的香港非遺名錄,其中直接與道教的宗教傳統有關的至少有四個非遺項目,包括全真道堂科儀音樂、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長洲太平清醮,及黃大仙信俗。  

一方面,這可以說明道教文化傳統之一的科儀傳統,仍然根深締固的影響香港華人社會的習俗信仰和祭祀生活;不過,另一方面,我們要說的是道教對中國文化傳統的重大影響不止於神明祭祀信仰,還有很重要的是對個人身體健康和養生修煉方面,作出不能忽視的重要作用。而有關道教性命修煉的探索,其實亦是跟中國醫學理論及醫術療疾,有不可分割的關係。這亦是為什麼今天道教黃大仙祠和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發展合作計劃的基礎所在。  

廣義來說,中國傳統醫學涵括本草、方劑、經絡、針灸、臟腑、推拿、氣功、骨傷、祝由等等,但是,中醫的健康和治病理論與道教追求的性命修煉卻有密切關係。甚至我們常常聽說過所謂「醫道合一」,「醫道同源」或是「醫道還元」的說法。  

為什麼會把中醫和修道兩者說成一起的東西?因為無論中醫的治病,或是道教的性命修煉,兩者的根本都是強調返回「道本」之中的心境平靜、淡泊無慾狀態。所謂,「治未病」的意思是希望我們明白有疾、有病的產生,許多時是與我們沉溺於好慾愛惡的生活習慣、與陰陽五行四季的自然運行不協調突,與我們不安情緒、緊張的工作壓力等等內、外因素息息相關。因此,中醫也不只是止於外藥醫治,尋求治心的內藥亦是十分重要的治病方法。

道教的理想是修道成仙。但是,沒有神仙不修道的道理。修道,就是從內恢復我們從物慾世界裡不斷損耗了的元氣,以致達到「神不外馳,炁不外泄」。

修心煉性,是道教修道的法門之源。道教相信修道不外乎修心,修心之外無法求道。因此,修心是性命雙修的入門功夫。持心是區別神聖與凡俗的第一大關鍵。遠離欲望對於修煉心性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關口。因為,但凡一切日常百態和世間俗情以及各種愛慕和因緣,只要稍稍一動心,就已經是所謂的「欲」了。完全遠離欲望就能保全真性,亦能達到寂靜清和、虛無廣遠,超出五行,與宇宙萬物渾然一體的玄妙之境。因此,道教相信修性復命之說。要弄好自己的命門,關鍵處仍然在於首先從自己的心中尋求道的本原。簡單來說,修心煉性是治療所有疾病的方法。

呂祖百字碑

養炁忘言守,降心為不為。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炁自回。炁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