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2 月 28 日
為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文化事務委員會於2024年6月開始,於《明報周刊》開設專欄《監院淺談》系列,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 MH撰文,分享道教知識、黃大仙信俗以及嗇色園的最新資訊。
下文為2025年2月28日出版,文章主題為《監院淺談——從禮懺科儀-談自我提升》,歡迎大家閱讀。
詳細文章下載連結:
點擊下載文章
/監院淺淡/監院淺談-從禮懺科儀_談自我提升.jpg?sfvrsn=e4621b41_16)
從禮懺科儀‧談自我提升
早期道教具有濃厚的罪咎思想,「罪」的來源多種多樣,既可能是「觸犯戒律」、「違背道德規範」,也可能是「承襲先祖罪過」。懲罰無可逃避,《太平經》記載:「神隨惡行人之後……過無大小,上聞於天。」犯罪者必受懲戒,或現世報於己身、親友,或後世禍延子孫。
於是,如何斬斷「罪」與「罰」的連結,成為了道教的重要課題。東漢時的「五斗米道(天師道)」提出「三官手書」:書寫文書三通,列明罪過,一送山上、一埋地下、一沉水底,以祈平安。《太平經》亦云:「何不即自悔責?⋯⋯禱祭神靈,輕者得解,重者不貰。」並又提及「首過」的方式,若能誠心懺悔、禱祭神靈,即可解除或減輕懲罰。
而「禮懺」始於唐代,相信是受到中國佛教的影響。佛教懺儀始於晉代,盛行於宋代。有學者更指出,「懺悔」一詞或源於佛教經典翻譯。當中,「懺」字取自梵文 kṣama,意為請他人容忍;「懺」、「悔」二字結合了音譯與意譯,表達請求寬恕與悔罪之意。
與仙聖感通 自我提升
禮懺,即禮拜仙聖、懺悔己身。禮懺科儀建構了與仙聖感通的神聖時空,讓科儀參與者「禱祭神靈」,誠心悔改,從而得到人格的提升。而這個神聖時空的建構,可從以下各方面探討:
先論「空間」:道教科儀舉辦的場所,稱為「壇場」,即與仙聖溝通的神聖空間。壇場佈置呈現道教的核心哲理及宇宙觀,如本園禮懺佈壇為「八卦壇」,分八組經生,寓意八卦,反映道教萬物化生之概念;此外,又以五色供果寓意「五行」。而在儀式開始時,高功法師更會以「法水」進行灑淨,淨化壇場,使「空間」脫離世俗,恭迎聖駕;
再論「人物」:道教科儀以「高功法師」為儀式主持人,肩負與仙聖溝通的重任。他們藉由「存思觀想」,甚或配合內丹修煉、咒語、符法與步罡等,感通仙聖。此外,高功亦需要負責「上表」,在存想中向仙聖呈遞章本,陳述參與者之懺悔與祈請的願望。而「上表」乃整場儀式中的關鍵環節,確保眾人願望順利通達仙聖,達成科儀目的;
最後,再論「行為」:禮懺儀式通常歷時1至1.5小時。在儀式開始時,道長會敲擊「九磬九魚」,提醒眾人收攝心神,摒除雜念,專注當下,正如《黃大仙寶懺》所言:「心不在焉勿禮經。」參與者應隨著經文的內容,進入存想或反思的狀態。在誦唱仙聖的《寶誥》與《讚文》時,應於腦海中觀想仙聖莊嚴的法相,從心中頌揚聖跡,虔誠信服及跪拜。《黃大仙寶懺》便明確指出:「注想金容,稱揚聖號。」以此達成與上天的感通;當念誦仙聖教誨時,參與者應依循經文內容,反思自身,警醒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仙聖訓示。例如,《黃大仙寶懺》中,黃大仙師便以《黃大仙寶經》向信眾闡述「孝悌忠仁義 廉恥禮節信」十訓,引導誦讀者面對自我,改正過失,修正行為,從而實現人格的提升與心靈的淨化。
故此,在禮懺過程中,本人希望各位(無論是道長,還是信眾)時刻銘記以下的自我修持:
專注當下 斷除雜念 → 注想金容 感通仙聖 →自我觀照 反思過錯 → 誠心懺悔 心靈淨化 → 人格提升
黃大仙祠 禮懺科儀
嗇色園黃大仙祠每月定期舉辦禮懺科儀,恆常設《赤松黃大仙師寶懺》、《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懺》(觀音懺)、《關聖帝君寶懺》及《呂祖無極寶懺》等。2013年更推出「祈福結緣」活動,廣邀信眾參與;又於2015年開始,不定期開辦公開禮懺課程,教授信眾以禮懺經文與跪拜禮儀,推廣道教禮懺文化。
乙巳年(2025)的全年首場禮懺(俗稱「頭懺」)已於2月23日圓滿完成。當日參與之道長及信眾逾五百人。為此,大仙祠特意圍封第一參神平台,擴寬科儀場地,使場面恢宏、莊嚴肅穆!而本人深切期望本壇弟子及信眾均能通過禮懺科儀,獲得心靈淨化與自我人格昇華,進而在生活中實踐善行,廣結善緣,普濟勸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