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务

文化承传 非遗保育

消息

2021 年 12 月 29 日

园系香江.监院随笔 (一百零三) ——道教酬神与谢恩

   为进一步提高本园黄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气息,并向普罗大众推广道教文化,本园文化委员於2020年1月15日开始,在《东周刊》开设栏目《园繋香江》系列,首阶段订为《园繋香江 · 监院随笔》,邀得本园黄大仙祠监院李耀辉(义觉)道长分享有关道教文化文章。

    第一百零三辑已刊载於《东周刊》第957期,12月29日出版,相关之文章主题为〈道教酬神与谢恩〉,欢迎大家阅读。

C957_ADC V3

   酬神,即是还谢神恩,感谢神明的保佑和眷顾。按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新年时来庙宇求神,年底要再入庙感谢神恩。或有人会问,神明已经脱离三界六道,为何要苍生酬谢回礼呢?其实,还神和中国人传统的感恩图报观念是相通的,神明固然不会要求报恩,但「得人恩果千年记」这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时刻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譬如我们在神明前许下承诺,祈求合家平安。年底时,当我们想到全家人今年平平安安,便会不期然想到要感谢神明。这不是「神明」的要求,而是感恩文化已植根在中国人之心底里。

   道教一向主张简约环保,善信在还神时,只需准备简单供品即可。道教《吕祖忏》有云:「吾以诚格,非以财临。」虔诚方能感通上天,而非供养多少,神明才会降临。《北斗经》亦有提到,信士若「无力修崇」,能虔诚「酌水献花」亦可延生注福。本人於十多年前主理啬色园的环保革新时,便首先提出「九枝清香」政策,善信只需带备清香及鲜花敬神便可,不用神衣宝帛;只要诚心祈愿,清香一炷足可感格神明。现时,本园太岁元辰殿在年底时亦特别提供「岁晚酬神」服务,善信不需再携带香烛,由我园准备老山檀香、酬神福袋 (包括:绿豆、红枣、龙眼、白米、茶叶等,代表五行齐备),及附上刻有「普济劝善」的酬神手绳等,寓意丰衣足食,亦希望提醒大家不忘黄大仙师的劝善精神,多行善积福,这样必可获仙师庇佑。

   本园於每年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也例必进行酬神科仪,感谢黄大仙师年来保佑香港繁荣安定,大众平安。我国的酬神文化是来自一种感恩的思想,尤其是古时农业社会基本上是看老天爷吃饭的,能够有好收成是很不容易,所以各地的农民都要在年底时进行酬神谢恩,感谢神明保佑丰收。我自小常读的《朱子治家格言》,内有一句提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世间的一切都是来得不易,所以我们要心存感恩,感谢上天赐予与众生成就的恩德。简单如一碗白饭,首先稻苗要有阳光、空气、水分和泥土才能生长,之後稻子要经过农民悉心栽培才能长出肥大的米。最後,米还要经过一番费心才能煮成美味的饭。因此,一碗白饭要经过上天及众生的因缘成就才成,家长有责任教懂下一代,自小学懂「知恩图报」,珍惜今日得来不易的幸福。

   道教教义有「报四恩」的说法,《太上出家传度仪》曰:「当上报四恩:一天地恩,二国王恩,三生身父母恩,四师长恩。」就是希望我们常怀四种感恩心,感恩天地化育、国家栽培、父母养育、师长教导等;所以除了每年年底感谢神恩,我们也要时刻不忘答谢父母、师长。另外,道教《玄帝报恩诰》曰:「祈恩报本,愿我现在父母,福寿增延。」祈恩报本,即是感恩报答之意,道教最重视感激父母的养育,提倡以孝行报答父母,常为父母祈福。《黄大仙宝经》首句亦是以「孝」为先:「怀胎十月否劬劳,睡湿眠乾苦自徒」,就是形容母亲养育我们的辛苦。因此,大家紧记知恩图报,平时要多珍惜与家人相处时间,过节时可买些礼物答谢父母,相信这是最好的酬谢及感恩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