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消息

2021 年 8 月 18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八十四) ——道教與書道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八十四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38期,8月18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道教與書道〉,歡迎大家閱讀。

C938_ADC

     書道,亦即書法,是一種書寫的藝術,也是一種調心煉性的文化。書道不只是考驗書寫者的涵養及技藝,欣賞書法的人同樣需要有文化修養才能領略字體的美及意境。如果大家常去香港的道觀,或許也會留意到不少書法珍品。現時嗇色園的「從心苑」、「龍門」等題字,便是師從康有為學習書法的「嶺南才子」陳荊鴻所書,書風古樸遒健,別具一格。本園的「太歲元辰殿」、「悟道堂」等匾額,則由近代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所書,清超醇雅,工麗隽妙。

     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道教書法家,必定首推東晉天師道弟子的王羲之;其書寫之《蘭亭集序》被公認是「行書第一」。世傳王羲之撰寫《白雲先生書訣》提到:「書之氣必達乎道,同混元之理……望之惟逸,發之惟靜。」書法的氣韻一定要合乎道,如同養浩然之氣的原理;而書法的內在精神就是由鬆入靜,才能達到書法飄逸之境,將修道和書法相互結合起來,提昇了書法的藝術境界。此外,曾拜師於道士張易簡的蘇東坡,長於行書及楷書,其書法如其人般「天真爛漫是吾師」,字體肉豐而骨勁,筆圓而韻勝,在宋代書法界之中地位甚高。明末「朱衣道人」傅青主的書法則提出「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四寧四毋」書法理論,勸人寧可寫得笨拙一點、不太工整,不要追求太多機巧,最重要是天然成趣,成為後世書道藝術的重要參考原則。

     如要說抄寫道經的書法名作,有經驗的朋友必定熟悉王羲之的《黃庭經》、褚遂良的《陰符經》、鍾紹京的《靈飛經》,趙孟頫的《道德經》、文徵明的《常清靜經》等。此外,名書法家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更是楷書的絕品;用筆以篆法入楷,骨力挺拔,現時不少初習書法者都以此為拓本臨寫。另一方面,談及道教書法的名碑,不得不提全真教祖庭「重陽宮」的「祖庵碑林」,內裡收藏了元代書法家商挺、楊奐、姚燧、宋勃、王磐等撰之道行碑,皆為現世之書法名碑;而趙孟頫所書《大元敕藏御服碑》、《孫真人道行碑》更屬珍品,現時「祖庵碑林」已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本人也愛欣賞書法藝術,今年六月底便出席「甲子書學會書法作品展」,欣賞了八十多位書法家的臨摹、自選作品。自二零零七年開始,本園便開始與「甲子書學會」合作,一起舉辦「《道德經》書法作品展」,並將作品印製成《道德經書法作品集》。後來,「甲子書學會」更為本園「道德經書法牆」貢獻墨寶,為本園環境增添文化及藝術氣息。今年本園百周年紀慶的「道教文化書畫展」,我們亦有幸邀請該會會長蘇樹輝博士擔任評審之一,評選出優秀作品,稍後在慶典現場展出。

    二零一四年,本園亦曾舉辦「道藝相融•微妙玄通——當代道教書畫展」,展出多幅饒宗頤教授、道教神像畫大師戴敦邦先生等學者、道人的書畫作品,展現道教書畫與傳統藝術的微妙相融之處。本園亦希望將來可以舉辦更多書法藝術展覽及抄經活動,讓大眾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中華藝術文化,並且可以靜心養性。下期我亦會分享道教的抄經文化,進一步與大家分享更多書寫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