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事務

文化承傳 非遺保育

消息

2021 年 5 月 19 日

園繫香江.監院隨筆 (七十一) ——黃大仙師「十訓」(下)

     為進一步提高本園黃大仙祠的道教文化氣息,並向普羅大眾推廣道教文化,本園文化委員於2020年1月15日開始,在《東周刊》開設欄目《園繋香江》系列,首階段訂為《園繋香江 · 監院隨筆》,邀得本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義覺)道長分享有關道教文化文章。

     第七十一輯已刊載於《東周刊》第925期,5月19日出版,相關之文章主題為〈黃大仙師「十訓」(下)〉,歡迎大家閱讀。

C925_ADC V2

     上期(第九二四期)談及「黃大仙師十訓」,今期繼續分享餘下訓言。

(五)義:即合宜的道德行為。《黃大仙寶經》(以下簡稱《寶經》)云:「處世交朋義貴先,英雄氣慨志怡然。莫將豪惡為真義,須顧奸雄手段牽。」與人交往猶如英雄義士交友般,氣概宏大而不錙銖必較,相處欣悅自得。不過,我們要切記分清善惡,不要將狡詐欺世的行為也視為真正的「義」;也要顧及奸狡之人賣弄手段,以大義為藉口,欺騙及誘使我們犯罪。

(六)廉:即正直不貪。《寶經》云:「治家萬事廉為本,富厚都由此積來。不可常存今貝念,一身清淨樂何哉。」處理任何事務都要以廉潔自守為根本。富貴豐厚的生活都是由節儉的美德一點一滴去儲蓄而成。不可心存貪念,就算錢財不多,身心清淨其實已是很快樂的事!

(七)恥:即羞愧的心。《寶經》云:「為人最怕不知羞,奸詐邪淫起念頭。若得臭名留萬古,奚如芳字紀千秋。」所有奸險、狡詐、邪惡、荒淫的念頭都因為沒有羞愧之心而出現。倘若所行惡事遭揭發,即使經歷萬代也洗脫不了臭名。我們何不多行善積德,留下美名為後人千秋景仰?

(八)禮:即符合道德的行為規範。《寶經》云:「人世無非處五倫,禮當行者貴遵循。若教自僭兼常犯,到底何分疏與親!」古時指的「五倫」,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朋友五種關係。在不同的倫理關係中,我們都應遵循「禮」為行為準則,並由心的表達敬意。倘若時常讓自己犯錯及僭越禮教,那麼怎去分清親疏尊卑的倫常秩序呢?

(九)節:即人的志氣、操守。《寶經》云:「耿介操持志立堅,貞忠自守對皇天。切莫心如風擺柳,事無兩可理當然。」立身處世應當正直不阿,有節操且有堅定遠大的志向。蒼天在上,要時刻堅守正道及本性良知。意志切勿輕易動搖如風吹柳一樣;大事大非前絕不模棱兩可,合理的就要堅持。

(十)信:即誠實不欺。《寶經》云:「輗軏難離大小車,為人無信一相如。返躬自問心何愧,是是非非莫妄施。」輗和軏是指大車和小車,兩者都需要車轅及車衡等相連零件,缺之必不能行。正如人一樣,不能像司馬相如般失信於卓文君。我們應當時常反思有否信守承諾,問心無愧。所有是是非非的指控,不要妄自加諸別人,令人失信!

    黃大仙師的「十訓」並不是口號式的勸化,如《黃大仙真經》所言:「莫以口徒誦而心無定。」只是每天口誦而不加以反省及堅定持行,這是徒勞無功的!修此「十訓」必須從心出發,時刻持行;這不是每星期做一、兩次提醒自己講孝講悌,而是時刻以善心、善言、善行去處世,不可違背個人道德誡條。此外,「十訓」內涵不分大小,莫因善小而不為,即使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已是行孝,不一定要有錢、有力;只要真誠去做,便是至善了。